多年生稻研究中心

多年生稻研究中心

多年生稻研究中心,集多年生稻生物学、育种、栽培及推广为一体的研究机构,依托BEAT365唯一官网申请并获批了各级研究平台,中心由胡凤益研究担任主任,张石来副研究员担任副主任。主要研发平台包括:1、农业农村部多年生稻生物学及种质创新重点实验室(部省共建);2、云南省多年生稻技术创新中心;3、云南省多年生稻创新团队;4、云南省多年生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诚邀您的加入:科研人员(邮件联系),科研或行政助理,博士后

中心介绍
中心成员
团队成果
团队学生

一、研发平台介绍

农业农村部多年生稻生物学及种质创新重点实验室(部省共建)

20229月,农业农村部办公厅发布了《关于印发农业农村部重点实验室(部省共建)名单的通知》,BEAT365唯一官网申报的“多年生稻生物学及种质创新重点实验室(部省共建)”获立项支持建设。实验室立足“粮食安全”与“生态安全”国家战略,围绕多年生稻生物学特性、多年生稻种质创新与遗传育种、多年生稻耕作与栽培机理、多年生稻栽培技术研发及应用四个方向开展多年生稻的基础性、前沿性创新研究与关键共性技术研发。

云南省多年生稻技术创新中心

20239月,团队申报的云南省多年生稻技术创新中心获得云南省科学技术厅评审通过。中心牵头单位为BEAT365唯一官网,参与单位包括云南省农业技术推广总站、景洪市农技中心、德宏州农技中心、云南省粮食产业集团、深圳华大万物科技有限公司。中心重点围绕5个研发方向开展工作:多年生稻设计育种;多年生稻耕作栽培技术;多年生稻社会、经济和环境效应评估;多年生稻产业化开发和应用;多年生稻国际化应用。

云南省多年生稻技术创新团队

2018年,团队申报的BEAT365唯一官网多年生稻技术省创新团队获云南省科技厅批准成立,旨在打造一支省级高水平多年生稻研发团队。建设目标:通过创新团队的建设,建成国内外有显著影响力的多年生稻创新团队,培养出一只多年生稻产学研的人才队伍;形成更加完善的长雄野生稻地下茎遗传理论;培育更多的多年生稻品种(系);研发颠覆性的多年生稻耕作栽培技术;形成绿色优质高效轻简化多年生稻技术为稻作生产服务。

云南省多年生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20168月,由BEAT365唯一官网、云南省农业技术推广总站、云南省农业科学院、景洪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等单位联合组建的“云南省多年生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获得云南科学技术厅认定,成为了省级多年生稻技术的研发条件平台。由BEAT365唯一官网胡凤益研究员担任中心主任,张石来副研究员担任中心副主任,共组建了4个多年稻技术的研发和成果转化平台(育种及遗传改良、栽培生理与栽培技术研发、成果转化与产业化、办公室),机构完善、运行顺畅、具备较强的研发能力和成果转化能力。


二、研究背景及目标使命

稻作生产过程中,面临两个方面的主要问题。一方面,种植一年生陆稻(旱稻)获得高产的同时带来了水土流失等环境问题;另一方面,随着经济的发展导致农村劳动力缺乏等问题。面对这些问题,我们提出了利用长雄野生稻(Oryza longistaminata)无性繁殖特性培育多年生稻的想法。

多年生稻,顾名思义,即通过人工培育,在生产条件下能反复利用地下茎正常萌发再生成苗实现多年种植的稻。

地下茎是长雄野生稻(O. longistaminata)实现多年生性的表现形式。期望利用长雄野生稻培育的多年生稻,能够实现稻作种植一次收获多年(多次),无需育秧、犁田耙田、栽秧,只需田间管理的稻作生产方式,达到减少劳动力投入、降低生产成本、减轻水土流失的目的。多年生稻技术,包括品种与栽培技术,是一种轻简化的稻作生产技术。

目标--多年生稻技术的研发和应用。

任务--包括6个方面的多年生稻技术任务,分别是:长雄野生稻多年生性的基础研究;多年生稻品种的遗传改良研究;多年生稻栽培技术研究;基于多年生稻技术的耕作制度变革;基于多年生稻技术的环境影响;基于多年生稻技术的社会经济学影响。

研究条件--中心已经在BEAT365唯一官网建立了包括400平米实验室,在景洪市嘎洒镇建立了40亩的多年生稻田间试验站(育种),勐海县勐遮镇曼拉村建立了50亩的多年生稻田间试验站(栽培技术及展示),在文山、玉溪、普洱、西双版纳、昆明、红河、德宏、临沧、保山9个州(市)的19个县(市、区)建立多年生稻技术试验示范基地。

多年生稻品种遗传改良策略--自1997年开始探索,以亚洲栽培稻为母本和起源于非洲的长雄野生稻杂交,获得具有32.5%自交结实率的F1植株,进而明确了长雄野生稻无性繁殖特性的遗传位点,通过长期自交培育了一批携带这些遗传位点的品系,利用分子标记辅助选择(Molecular Marker Assistant Selection, MAS)技术,把长雄野生稻无性繁殖特性的遗传位点转移到水稻主栽品种中,选育多年生水稻品种。

1.团队先后在PNASScienceNature SustainabilityMolecular PlantField Crops Research等期刊发表了水稻多年生性理论和应用的原创性研究成果,入选science 2022年度十大科学突破(近年来中国唯一入选的研究成果)。

2.培育了PR23、PR24、PR25、PR101、PR107等多年生稻品种,其中多年生稻23(PR23)于2018年通过了云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获得了审定证书(滇审稻2018033),是全球第一个获得审定的多年生稻品种,在多年生作物育种上具有里程碑意义。2020年,云大25(PR25)和云大107(PR107)也通过了云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滇审稻2020041、滇审稻2020042)。2022年,“多年生稻23”品种入选农业农村部水稻生产主导品种清单 。

3.利用长雄野生稻无性繁殖特性培育多年生稻技术2018年获得国家发明专利授权并获2021年云南省技术发明一等奖。形成了一套多年生稻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育种(MAS)技术,已经在多年生稻品种改良中得到快速应用。2021年,多年生稻配套栽培技术一种多年生稻的栽培方法获国家发明专利授权

4.多年生稻技术入选联合国粮农组织2018“国际农业技术创新技术”,http://www.fao.org/agroecology/database/detail/en/c/1142613/并连续3年入选云南省农业农村厅十大秋粮主推技术。

5.多年生稻技术已经在全国南方的浙江、江西、河南、湖北、湖南、福建、广东、广西、贵州、云南等10个省市开展试验示范工作。根据2017-2018年的试验结果,在浙江、江西、湖北、福建、广东、广西、贵州等省可进一步推广应用。

6.2022年止,多年生稻技术已经在贵州、广西、云南累计试验示范面积超20万亩,具有良好的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深受种植户的喜爱。

7.2018年起,多年生稻技术已经在老挝、缅甸、柬埔寨、越南、泰国、孟加拉等南亚东南亚国家及科特迪瓦(非洲稻作中心)、乌干达等非洲国家开始试验工作,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14个国家)表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

2023年1月更新


多年生稻相关视频(持续更新)

在校生

李凌宏、王坤、敖若寅……


已毕业学生

程卯、杨智梅、刘溥……

Baidu
sogou